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10)
(2014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够创新性地解决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学术或技术问题;能够对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的科研、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论文研究工作二年),提前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提前完成硕士论文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的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四年。
三、研究方向
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学科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理论,通信理论,传输理论与技术,现代交换理论与技术,通信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网理论与技术,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等。
2. 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号表示、变换、分析和合成方法,编解码理论和技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与计算机听觉,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多维信号处理,检测与估计,网络信息传输、加密、隐蔽及恢复,智能信息处理等。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的需要为每位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要求课程总学分数不少于2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6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不少于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培养环节学分6学分,共计学分不少于35学分。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齐相应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至少三门,课程成绩要记录在案,不计学分。
教学方式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重视知识获取、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学术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
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按照学院和导师的安排,参加专题讨论,并至少提交一篇学术报告;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学术活动;必须助研,即参加导师组织领导的科研工作;可以选择助教或助管工作,助教是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助教其他教学环节,助管是协助学院研究生科、教学科等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硕士论文开题一般在研究生二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开题条件是: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在导师指导下系统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论文题目和研究内容(选题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研究生根据生产实际和科研任务提出)。开题程序是:研究生首先撰写开题报告并向学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开题申请,然后由学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最后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抽查批准的选题即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研究撰写阶段应不少于一年。在此期间,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课题调研、实验及设计等研究工作。
硕士生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应有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支撑,有明显的原创篇幅和创新点,体现具有独立担负科研、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1. 硕士研究生答辩资格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要经过导师审阅并且同意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3. 论文答辩工作由学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科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要确定论文评阅人2人,其中至少有1名评阅人为校外同行高级职称专家。论文通过两位评阅人评阅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4. 论文答辩成绩在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并当场向答辩人宣布。
5. 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和其它未尽事宜按学校研究生院统一规定执行。
6. 申请硕士学位者必须至少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发表1篇以上(含1篇)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必须发表在被SCI、EI或ISTP检索的学术刊物,或中文核心期刊(北图2011版),或具有本学科相关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学报,或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专业学术刊物。
附表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 课程名称 | 课程编号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进行方式 | 教师 | 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学位课 | 公共课 | 英语 | 10657M101 | 128 | 4 | 考试 | 讲课 | 校统一 | √ | √ | 必修 |
√ | |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专业基础课 | 矩阵论 | 081000M40 | 54 | 3 | 考试 | 讲课 | | √ | | 必修 |
数字信号处理 | 08100M58 | 54 | 3 | 考试 | 讲课 | | √ | |
随机过程及应用 | 081000M38 | 36 | 2 | 考试 | 讲课 | | √ | |
信号检测与估值 | 081000M04 | 36 | 2 | 考试 | 讲课 | | | √ |
非学位课 | 专业必修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36 | 1 | 考查 | 讲课 | 校统一 | √ | | 必修 |
通信网理论 | 081000M59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至少选修4学分 |
数字通信原理 | 081000M46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时变信号分析 | 081000M47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线性系统理论 | 081000M48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专业选修课 | 信息论与编码 | 081000M39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至少选修8学分 |
网络编码理论与技术 | 081001M41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通信系统与通信协议 | 081000M49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 | 081000M50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 081000M51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扩频通信原理及技术 | 081001M54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光通信技术 | 081001M48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软件无线电 | 081001M57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DSP原理及应用 | 081000M43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传感器网络 | 081000M52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谱估计与谱分析 | 081000M53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进化计算及应用 | 081000M54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免疫优化 | 081000M55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图像处理与识别 | 081000M56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语音信号处理分析(技术) | 081002M31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微弱信号检测 | 081002M33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数据挖掘及应用 | 081000M44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软件工程 | 081000M37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虚拟现实技术 | 081002M41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信息安全原理 | 081000M33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遥感遥测原理 | 081000M57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地理信息系统 | 081002M35 | 36 | 2 | 考查 | 讲课 | | | √ |
培养环节 | 入学教育 1学分 |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1学分 |
助教、助研或助管(完成两助) 1学分 |
学术活动(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 1学分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时间(第三学期内完成) 1学分 |
公开做学术报告至少一次(开题报告除外) 1学分 |
在被SCI/EI/ISTP检索的学术刊物,或中文核心期刊(北图2011版),或本专业领域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论文至少1篇。 |
参加我校组织的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及格以上。 |
说明: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9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6学分,共计学分不少于35学分。